分享到微信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
“今年中東的機會很大。”8月的最后幾天,廣東中輝綠建移動房屋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葉熠鎧帶著自己的移動房屋方案來到中東談起了生意。
葉熠鎧告訴第一財經,他們今年中東的訂單同比暴增了260%。此次出走沙特,就是為了進一步布局中東市場,借助本地化的生產供應以及勞務市場的優勢,為客戶提供24小時門到門的服務體驗。
隨著暑期的結束,外貿行業將像往常一樣迎來一年中最重要的旺季。大量外貿人,也開啟了密集的出行計劃,走出去爭取訂單。
中東大熱,歐美仍重要
和葉熠鎧一樣,浙江外貿人丁言東也將在9月上旬開啟自己的環球旅行,“大客戶都走一走”。同時,還會順便去美國、中東等地參展,中途回一趟國參加秋季廣交會,“攢一波訂單”。
目前,他們的工廠還在緊鑼密鼓地趕制訂單,“11月左右還會出現一波小高峰”。以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為主的他們,今年出口規模整體保持兩位數增長。
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挑戰,近年來擴大了產能布局的丁言東,必須比以往更加主動地開拓市場——保住自身的傳統市場,拓展東南亞、南美等新市場。至于中東,在這兩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今年繼續擔當著其公司出口增長的亮點。
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出口潛力地圖”數據,到2027年,中國對中東主要市場的出口規模預計將達到1786億美元。海關總署今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年來,中國對阿拉伯聯盟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由2004年的3038.1億元增至2023年的2.8萬億元,增幅高達820.9%。其中,今年前4個月,中國對阿盟進出口9461.7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長3.8%,占中國外貿總值的6.9%;出口增長14.5%。
對葉熠鎧來說,東南亞原本屬于主要市場,卻在今年經歷了較明顯的下滑。而中東的猛烈增長,迅速填補了這部分的缺口,一躍成為公司出口的主力之一,占據40%左右的份額。除了中東,南美地區也成為他眼里尋找機會、收獲增量的目的地。
除了新興市場,美國是丁言東今年重點“迎難而上”的新市場,“之前我們在美國市場做得不好,還是得做起來”。
在外貿市場繼續多元化的開拓中,新興市場發展迅猛、不乏機遇,而傳統市場仍然重要且空間巨大。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我國對歐盟、美國、韓國、日本合計進出口8.49萬億元,同比增長2.2%,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34.2%。同期,對東盟、中亞、拉美、非洲合計進出口7.6萬億元,同比增長9.8%,占比較去年同期提升1個百分點。
常州凌越裝備有限公司董秘潮康告訴第一財經,美國始終是主要的市場。面對經濟下行的挑戰,他們在美國感受到了持續增長的需求,也得以不斷擴大市場蛋糕。面對第四季度的開啟,他們試圖繼續通過跨境電商等方式保持住后勁。
山東銳圖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同偉在這幾天開啟了新的歐洲之旅。他對第一財經表示,歐洲不僅是今年他們的增長亮點,也將是他們未來三年內的主要市場。
根據他的觀察,近年來整個歐洲的購買力明顯下降,無論是價格的敏感度、接受度還是購買預算都受到了影響。但危機向來伴隨著轉機——正因為歐洲的整體購買力和預算下降了,擁有極致性價比的中國制造反而迎來了機遇。他舉例說,有家歐洲客戶5年前整廠采購的全是歐洲的一線品牌,價格是中國制造的5倍不止,今年有著很強的動力尋找優質的中國供應商來降低成本、滿足新的采購需求。
在頻繁“走出去”的實地探訪中,馬同偉看到了中國制造在機械類目的機會點,即無人化,“如何幫助歐洲的客戶用更少的人工獲得更高的產量,是中國制造可能彎道超車的機遇所在”。這也意味著,中國制造的提升方向將是繼續提高性價比、產品競爭力和無人化、智能化。
機遇和挑戰并存
今年以來,我國整體的外貿出口表現超出預期。然而,全球經濟下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因紅海危機不得不繞行好望角而引發的海運價居高不下以及人民幣匯率波動等挑戰,為這個旺季蒙上了更大的不確定性。
國家統計局8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1%,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0.3%,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0.1%,比上月略降0.1個百分點。從出口端看,8月份,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8.7%,較上月上行0.2個百分點,處于同期較高水平,連續兩個月上行,成為8月制造業PMI的一大亮點。
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瑞東認為,今年二季度以來,我國出口增速持續回升,一方面緣于海外進入補庫周期,需求逐步復蘇。另一方面,穩外貿政策效果逐漸顯現,疊加部分企業“搶出口”,出口表現好于預期。
不過,在8月的中國非制造業PMI各單項指數中,新出口訂單指數為47.6,環比下降2個百分點。在手訂單指數、存貨指數、投入品價格指數、銷售價格指數、從業人員指數和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均較上月有所下降。
專注于海外倉業務的萬邑通集團的副總裁汪思杰此前告訴第一財經,和以往的旺季有所不同,如今的旺季變得更短也更集中。“這和歐美經濟不那么好,消費者守到打折季才下單的現狀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并不能說是特別好的趨勢。”
經濟大環境的起伏之下,在外貿人的眼里,做全球生意向來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隨著傳統旺季開啟,接下來的海運價走勢,既是今年外貿需求的一面鏡子,也將影響全年的興旺程度。
上海航運交易所8月30日發布的上海出口集裝箱綜合運價指數為2963.38點,較上期下跌4.3%。其中,上海港出口至歐洲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為3876美元/TEU,較上期下跌11.9%。
根據慕尼黑經濟研究所發布的數據,德國8月IFO商業景氣指數降至86.6,為6個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顯示出德國企業經濟正面臨日益惡化的局面,對未來的預期也更加悲觀。作為歐盟最重要的經濟體,近期德國經濟表現疲軟,可能繼續拖累歐洲經濟的前景。另外,在歐盟對我國出口的電動汽車征收反補貼稅的決定實施后,中國出口“新三樣”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增速。
8月30日,上海港出口至美西和美東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分別為6140美元/FEU和8439美元/FEU,分別較上期上漲3.1%、下跌1.3%。美東、美西航線市場運價走勢略有分化。根據標普全球發布的數據,美國8月綜合PMI初值為54.1。其中,制造業PMI初值為48.0,降至8個月來的最低點,顯示出制造業萎縮加速。雖然服務業PMI仍然保持穩定,但制造業與服務業的差異顯示出美國經濟發展并不均衡,未來經濟復蘇前景依然面臨不確定性。
不過,澳新航線、南美航線、日本航線的需求向好,運價也呈現上漲趨勢。其中,澳大利亞各類物資的船舶幾乎滿艙出運——8月30日,上海港出口至澳新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為2235美元/TEU,較上期上漲7.9%;同期上海港出口至南美基本港市場運價(海運及海運附加費)為7698美元/TEU,較上期上漲1.8%。
近期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加劇,尤其是升值壓力,也是擺在外貿人面前的一大挑戰,并擠壓著原本就有所收縮的利潤。
8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金融市場的動蕩中走出明顯升值態勢,一改此前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人民幣貶值行情。繼8月初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重返7.1區間后,8月29日,離岸人民幣對美元突破7.09,創8月5日以來新高。8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再度走強。其中,離岸人民幣對美元日內漲超160個基點,升破7.08關口,為過去15個月里的新高。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認為,由于今年以來中國貿易出口表現良好,并且貿易順差仍有大量未結匯,一旦企業手中的外匯頭寸兌現,將支持人民幣匯率升值??紤]到近期日元套息交易等對美元指數存在沖擊,以及地緣政治沖突等復雜形勢仍在演變,外部不確定性仍在。不過,我國政策將支持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即使存在升值壓力,人民幣匯率也不會出現大幅波動。
業內人士認為,短期來看人民幣升值的趨勢無疑意味著出口型企業面臨的匯率風險增加,但長期來看,企業如果能做好預期管理,及時通過遠期結售匯、期權或其他衍生工具等進行匯率套保,將可以降低影響。通過產品的推陳出新和競爭力加強,中國制造的產品也有望在簽訂單時掌握更大的議價能力,也將為利潤留出更大的空間。
進出口糾紛解決專家孫天宏對第一財經表示,現在很多國家政策變動都比以往頻繁,國外企業經營風險加大,為此,中國的外貿人不僅僅要搶單,還要重視搶好單。
他提出,首先要改變以往更多靠關系做外貿的思維,發揮金融手段在進出口糾紛預防及處理的獨特作用,同時培養一批懂國際貿易、懂國際金融復合型人才。另外在分析微觀客戶的基礎上,要更加重視對于宏觀趨勢的分析,“既要熟悉你的客戶,還要熟悉他們國家政策變化的動向,提早做好貿易國外匯管制、稅費和利率等信息的分析”。
市場、人才、金融支持。
上半年我國新增7座大型自動化碼頭 全球海運連接度我國穩居世界第一
劇烈波動的匯率,向來是外貿人最頭疼的風險之一。經歷了較長時間的人民幣貶值行情后,外貿人的預期還未改變,這一輪升值無疑讓他們措手不及。
“中方一貫主張通過談判對話解決地區爭端。加沙應盡快實現全面永久?;?,避免沖突對抗進一步升級?!?
出海中東已經成為光伏企業突破內卷式競爭的主動選擇。